最近我打算更換自己的裝備,自小到現(xiàn)在我的電腦已經(jīng)經(jīng)歷了 6 次更換,歷經(jīng)兩個臺式機,兩臺Windows 筆記本和兩臺 MacBook Air。如今手里的電腦已經(jīng)使用兩年之久,并且作為一款入門級的蘋果機型,現(xiàn)在確實已經(jīng)是廉頗老矣,到了該換的時候了。

  現(xiàn)在的電腦運行一些大型程序會自動重啟,并且發(fā)熱量也是驚人,之前號稱 8 個小時的耗電量,現(xiàn)在基本上一個小時不到就會完全耗盡。沒辦法,因為我必須在蘋果機上開著虛擬機跑Windows,同時還可能會利用它來剪輯影片。如果不插上電源的話,真的不能夠支撐如此高強度的工作。然而便攜又是我選購時首先考慮的原因,這與性能的需求幾乎是矛盾的。

  我所追求的便攜,指的是 極致的小巧。之前在我選擇 13 寸和 11 寸的時候,我毫不猶豫的選擇 11 寸,我還希望能夠小一點,再小一點,這樣我甚至都不用帶包出去。在iPad mini出現(xiàn) Retina 之后我立刻入手了一臺,沒有別的原因,就是因為它能夠塞進我牛仔褲后面的口袋,而且就算坐下也不會彎折。

  

  就算如此精打細算地選擇當時最小的一款筆記本,但是整體裝備加上書包本體的重量,還是讓我走路的時候背著書包,肩膀都會被壓傷。如果要是換成只有電腦和充電器的挎包,又非常容易弄丟;或者是一不注意背帶就從肩膀掉到胳膊肘上或者手腕上。所以我一直夢想著能有一款設備,讓我直接揣在兜里面就走了。

  然而iPad 并非一款好的生產(chǎn)力工具。在買到iPad mini的時候我順便買了一個鍵盤蓋,后來發(fā)現(xiàn)既然尺寸都已經(jīng)那么小了,一個扣合如此小尺寸的全鍵盤,根本無法用我這么巨大的手掌來操作。以電腦鍵盤看它太??;跟手機鍵盤相比又太大。

  我必須把iPad 和筆記本一同帶著走的另外一個理由,就是我偶爾會作畫,以及用 Garageband 作曲。在工作之余,我會使用這些方式來創(chuàng)作。正好這些東西,都是必須在走路的時候隨時想起靈感,就拿起平板來記錄一下。

  綜合以上考慮,最近一段時間我開始積極的尋找替代方案。

  我首先看中的是幾個月前發(fā)布的 新款 MacBook,雖然是 12 寸的屏幕,卻比我現(xiàn)在手中拿的 11 寸 Air 的輪廓尺寸還要小。比起重量,我同樣在意的是輪廓的長寬,就像我在之前某篇文章當中所說的那樣,現(xiàn)在的手機、平板和電腦廠商,恨不得拿著搟面杖把機身碾得越薄越好,隨之而來的是產(chǎn)品的表面積增大了,以至于到了 14 寸,連背包都裝不下的程度。這跟我原先所想象的能夠把它揣到褲兜里面來回走動,正好是相反的。

  新款 MacBook 不管在面積還是厚度上,都讓我感到非常滿意,可以說是生產(chǎn)力工具的極限了。一開始覺得鍵盤不爽,但是在打字一段時間過后,居然也開始適應這種鍵盤的感覺了。超薄型的鍵盤除了它之外,我還用過聯(lián)想的 Yoga 3 的,但是那個鍵盤的確就像是在紙上敲打一樣,根本感覺不出來半點鍵程。所以雖然媒體報道讓我們產(chǎn)生了新鍵盤難用的感覺,但其實鍵盤并不是新款 MacBook 最大的問題,性能才是。

  

  所有說它待機時間 10 個小時,運行其他東西毫無壓力,以及光從指標上來看超越了我在用的低配 Air,都是針對它僅僅運行 OS X,不會開虛擬機,也不會運行大型程序這樣的情況。一旦像我平時這樣,在開一個虛擬機的前提之下,再去跑其他的大型軟件,恐怕表面配置高于我現(xiàn)在機器的新款 MacBook,反而會更難堅持。因為它采取的是無風扇設計,所以一旦遇到這種發(fā)熱量比較大的時候,會更加容易出問題。而且更糟糕的是,它采用一體化設計,萬一一個小型部件出了問題,我必須整機更換。這種政策基本上意味著,即使在保修期之內(nèi),也跟過了保修期沒什么差別。你還是要支付換一臺整機的費用,而這可能會高達五六千元。

  我接下來鄭重考慮的是 微軟的 Surface。如果放到超薄本的這個語境之下,即使是幾十克的重量差異都會是很重要的。如果不帶鍵盤的話,Surface Pro 3 的重量是 800 克,差不多要獨孤求敗了。而在平滑的屏幕表面打字也可以說是一個折中方案,如果你不得不同時看著鍵盤和屏幕的話。在iPad 上我確實練習過打字。相對來說稍微大一點的 Surface 屏幕會還原一個原始的鍵盤大小,也會經(jīng)過一些輸入法上的調(diào)整,讓手指的動作更容易被識別,提高輸入的準確度。

  

  然而我仍然忍不住的要想給它配備一個硬件的全鍵盤,這個時候微軟同樣有方案。一開始是帶蓋的,可供多個藍牙設備同時連接的便攜鍵盤,后來變成了可以折疊的型號。這個可折疊的藍牙鍵盤在我看來應該是最佳適配方案,因為張開之后能夠達到真正的桌面鍵盤寬度。之前那些便攜式鍵盤的最大問題,也是寬度不夠。接下來是手寫筆——iPad 的絕大部分功能,包括繪圖,都是設計的讓人們習慣使用手指來完成。如果 Surface 比較強調(diào)用筆來記錄,那么假以時日,我相信我也會習慣。

  

  在上述權(quán)衡之后,我的一個朋友強烈的向我推薦 ThinkPad 的 2015 款 X1 Carbon,因為它是目前在全功能筆記本領域,唯一一個采用快速充電技術的產(chǎn)品。這種快充技術可以讓它在不到 2 小時充滿,半小時就充到 50%。我也親眼看著在談笑之間,短時間之內(nèi)電池就恢復到了可以用一陣子的水平。而且,快速充電并不會影響電池的使用次數(shù)。據(jù)測算,這種電池在正常使用情況下可以反復充放 3000 次,增加電壓并進一步縮短充電時間,也可以使用 2000 次。

  

  不過很顯然,X1C 的電池是不可更換的,這就意味著不管它多么好使,一兩年之后估計電池的壽命也會達到極限。相比之下,如果能夠降低設備的功耗,最終達到使用 USB 接口給設備充電,可能是另外一種折中的方案。這樣的話,外接移動電源就可以派上用場(雖然不知道得多大才能給筆記本充電)。自始至終,外接電源都是解決長期在外使用的電池問題的終極辦法。

  除了快充讓人心動,2015 款 X1C 還做到了帶鍵盤 900 克,比 Surface 還要變態(tài)。以上幾款設備的電池都承諾正常使用 8-10 小時,不過我的使用環(huán)境都需要開大量耗電的應用,所以 4-5 小時算是比較樂觀的了。

  如果想讓自己在換裝備后,生產(chǎn)力發(fā)揮到最高水平,即使是在現(xiàn)在的配置條件下, 沒有 1 萬塊錢你也是買不到稱心合適的本子的,所以又不能把新本當做耗材,至少希望能夠多用個三四年。種種矛盾加在一起,真是讓人無從下手。找一個完美的筆記本其實是非常困難的。

  目前在這幾種方案當中, 我最終決定個人最青睞 Surface。我會等 Surface Pro 4 出來以后入手。但是也考慮到,并不是像我一樣有用觸屏需要的人,他們可以考慮選用 不帶觸屏功能的 X1C 或者戴爾的 XPS(當然了,現(xiàn)在的超極本也有附帶觸屏功能的,但是你想象過在鍵盤合不上的情況下,使用觸屏是多么費勁的一種方式嗎?而且觸屏會憑空增加兩三千塊錢的成本)。 至于新款 MacBook?現(xiàn)在看只能說是誰買誰后悔了——當然并不是因為它的工業(yè)設計。如果下一代能夠在保留現(xiàn)在工業(yè)設計之下增強性能,那也沒準會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。

  本文仍在糾結(jié):超極本、Surface 還是新 MacBook ?來自動點科技 .